首页标题    市场动态    农贸市场卷出新高度?升级还是困局?

农贸市场卷出新高度?升级还是困局?

在城市的一角,每天清晨,农贸市场准时热闹起来。商贩们吆喝着新鲜的蔬果,顾客穿梭其中讨价还价,空气中弥漫着烟火气。然而,在这看似繁荣的景象背后,农贸市场正陷入一场无声的“内卷”。

价格战让商户利润微薄,同质化竞争让市场难以突围,租金和管理成本的上升更是让小商户举步维艰。而外卖生鲜、社区团购等线上平台的崛起,也在不断分流农贸市场客流。

面对生存压力,农贸市场在这场激烈竞争中挣扎,转身投入升级改造的怀抱。从设计环境到服务体验,从单一市场到多元业态,无数群体入局,进行农贸市场改造,以此来挽留流失的顾客,寻找新的生存空间。

这场农贸市场的“内卷”,让行业标准提升的同时,也让商户和消费者经历着新的阵痛。它究竟是推动市场发展的新机遇,还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竞争?面对变化,市场、商户、消费者该何去何从?

01 农贸市场到底“卷”在哪里?

1. 价格战加剧,商户利润受挤压

农产品本身利润微薄,市场竞争加剧后,单纯降价可能导致入不敷出。因此,为了“看起来”价格更低,商贩可能采取以下方式:


降低成本而非价格:用次品代替正品,或者掺杂次品,以维持表面上的“低价”。



缩减商品分量:缺斤少两,让消费者以为买到了便宜货,实际上单价反而更高。



以假充真、以次充好:如普通鸡蛋当柴鸡蛋卖,注水肉当优质肉卖。


IMG_256

▲为了防止商户缺斤少两,市场内设立的公平秤

这种现象本质上属于 “价格内卷”。在一个竞争激烈、需求有限的市场里,商户们无法通过真正降价扩大销量,只能通过“打擦边球”来降低成本,维持竞争力。但这样一来,市场整体信任度下降,消费者变得更谨慎,甚至可能流失,最终导致市场恶性循环,损害所有商户的利益。

2. 服务竞争加剧,经营成本上升

面对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,许多商户开始提供一系列免费的附加服务,比如免费塑料袋、剥蒜去皮等基础服务,后来,商户为了留住顾客,开始提供更为细致的服务,如A商户开始送葱姜,B商户就送香菜,C商户可能直接满额送鸡蛋。

IMG_257

▲市场开业送鸡蛋的附加服务

这样一来,原本以产品质量竞争的市场,变成了“比谁送得多”的消耗战,顾客虽然享受了短期便利,但长远来看,商户经营压力增加,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或服务难以持续。

并且,虽然商户提供了各种免费的附加服务,但在商品本身没有明显差异化的情况下,这些服务难以真正提高商户的竞争力。最终,商户们都陷入了“谁能提供更多服务,谁能更低价” 的循环中,彼此竞争越来越激烈。

适度的免费服务是良性竞争,但如果演变成无底线的“服务内卷”,就可能损害商户和市场的长期利益。关键在于如何把控尺度,让服务真正创造价值,而不是变成成本的无效消耗。

3. 经营模式内卷,市场逐渐同质化

为了迎合年轻消费者,一些市场纷纷引入网红装修风格、咖啡轻食业态、短视频营销等方式,希望借助互联网流量提升市场的曝光度和销量。虽然这种方式能暂时吸引一些顾客,但长期依赖这些“噱头”往往不能维持稳定的顾客群体。消费者可能短期被吸引,但并未转化为长期的回头客。

再加上随着越来越多的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,商户之间的产品同质化加剧,市场逐渐缺乏特色,摊位似乎都变成了标准化、流水化的经营模式,只有表面,缺乏内核,菜价也跟着升高,竞争变得更加单一和乏力,消费者根本不会买单。

4. 市场管理内卷

过度招商与摊位过剩:为了增加收入,许多市场过度招商,导致摊位密集,商户数量远超合理范围。然而,尽管摊位增多,消费者数量却并未明显增长,这使得商户不得不提高商品单价以维持利润。但价格上升后,消费者往往难以接受,转而选择更优惠的商品,进一步压缩商户的生存空间。最终,一些商户因经营困难而退出,导致摊位空置,影响市场的收益和长期稳定性。

租金上涨,成本增加:市场管理方借着环境升级、设施改善的名义,不断提高摊位租金,商户却面临着更高的经营成本,而这些成本无法通过提升销量和单价来弥补,最终挤压了商户的盈利空间。例如,有个市场改造前熟食档口一个月租金1600元,改造后采用竞价出租,价高者得的方式,租金变成4300元一个月,然而改造后市场方底价才2300元一个月,商户盈利空间被严重压缩。

IMG_258

这种内卷的现象让市场表面看起来繁荣,实际却掩盖了深层次的竞争压力和困境,不仅加剧了摊贩之间的竞争压力,还在无形中推高了经营成本,让原本依靠薄利多销的生意变得越来越难做。摊贩们被迫投入更多资金和精力来提升摊位形象、优化营销手段,甚至学习线上运营,但最终收益却未必增长,反而让整个市场陷入低效竞争的怪圈。

02 为什么“卷”下去是个死循环?

当竞争进入“内卷”模式,不仅商户感到压力,消费者的体验也在发生变化,市场管理方同样面临新的挑战。

1. 商户:利润被压缩,生存空间受限

成本上升,但利润下降。农贸市场管理方通常不会降低租金,即便商户生意不好做,租金成本依然硬性存在,再加上水电费、人工费、进货成本这些持续增加,让商户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。所以,许多商户苦撑一段时间后不得不退出,市场摊位空置,恶性循环开始。

没有品牌忠诚度,流量被不断分割。农贸市场不像超市,消费者不会固定去某个商户买菜,而是哪里便宜去哪里。这种极低的用户忠诚度,导致商家没有议价能力,极容易陷入卷低价或者增加服务附加费的竞争中,这就导致竞争环境越来越恶劣,不少经营不下去的商户只能选择撤退。

2. 消费者:短期得利,长期受害

短期“薅羊毛”,长期市场萎缩。低价竞争初期,许多消费者可能会产生“便宜就是赚到”的购物心理,哪里有促销活动,就会选择去哪。然而,当农贸市场没有促销时,消费者可能就不再选择光顾,甚至为了便利,转向生鲜门店以及线上购物等渠道。

IMG_259

▲等待促销活动的消费者

但长远来看,过度的低价竞争会使市场利润逐渐压缩,商户为维持生计可能不得不降低商品质量、减少供应或推出不合格商品。一旦市场缺乏稳定的商户,消费者将面临选择少、价格高、商品质量差的局面,从而影响整体购物体验和市场的持续活力。

品质下降,食品安全隐患增加。商家为了压缩成本,可能会采购更低端的货源,降低生鲜食品品质;过度存货,导致商品不够新鲜;偷工减料,比如减少肉类分量、用更劣质的包装材料等。消费者可能短期内省了钱,但买到的商品质量下降,甚至影响健康。

3. 市场管理方:摊位空置率上升,收入反而减少

短期看市场繁荣,长期看商户流失。很多市场管理方以为“多招商就能多赚钱”,但当摊位数量过剩,商户盈利难时,他们最终只能撤退。市场空置率上升,管理方反而失去稳定租金收入,甚至可能出现市场停摆。

没有统一管理,市场失去长期竞争力。如果市场方不采取适当措施,比如调整摊位密度、优化市场业态,而是任由商户自卷,最终市场竞争力会下降,顾客流失,陷入恶性循环。

IMG_260

▲商户流失,农贸市场空摊

内卷的最终的结果便是,价格战压低了利润空间,优质商户撑不住退出;商品质量下降,消费者买不到好东西,信任流失;市场本身陷入萧条,最终可能走向衰败。内部隐患亟需迎难而上,要打破这个死循环,就必须让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,商家靠服务、质量、特色吸引消费者。同时,市场管理方要进行合理规划,优化业态结构,避免摊位过度膨胀,否则最终损失的是整个行业。

03 破局思考:如何在内卷中找到新方向?

尽管行业面临挑战,但农贸市场作为“人民的菜篮子、米袋子”,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。农贸市场的升级是有必要的,但它不应该走向“无效竞争”或“过度商业化”,相反,合理的升级应该让市场更具竞争力,同时保障商户和消费者的共同利益。

1. 提高服务质量,增强消费者忠诚度

个性化、便捷的服务(如免费配送、在线下单、特色摊位服务等)能够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,增强市场的吸引力。消费者在获得良好的服务体验后,会更加愿意回头购买,逐渐建立起对市场的信任与忠诚。

IMG_261

▲上环桥邻里中心农贸市场便民服务中心

同时,农贸市场作为社区的一部分,可以通过举办社区活动、促进邻里交流等方式增强消费者与市场之间的情感联结,这种社邻效应能够让消费者不仅仅为低价而来,而是被市场本身的文化氛围和服务吸引而来。

2. 丰富商品品类,满足多样化需求

如果市场能够提供丰富的商品种类,覆盖更多品类,让消费者在一个地方就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,商户就能通过多元化的商品组合和大宗交易获得利润。例如,增加一些特色商品、地方特产或健康有机产品等,能够吸引不同消费者的兴趣,而不依赖于价格战或低价竞争。

通过提供优质的商品选择,市场不仅避免了因品类不全而流失客户,还能提升消费者的整体购物体验,从而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盈利。

3. 靠量取胜,降低单品依赖

农贸市场可以通过批量采购和集采方式降低商品成本,依靠量取胜的策略来提升销量和周转率,从而实现稳定的盈利。即使单件商品的利润较低,通过增加市场的客流量和提升销量,商户和市场仍能保持盈利,而不是单纯靠高价盈利。这种方式能够避免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,确保市场的长期盈利能力,并提升商户的持续经营能力。

4. 多元业态,提升市场竞争力

在保证基本农产品供应的基础上,农贸市场可以引入餐饮、休闲、文化等多元化业态,提升市场的综合吸引力。比如,设置小吃区、举办周末集市、开展农产品知识讲座等活动,增加消费者停留时间,提高市场的活力。

IMG_262

▲举办市集的农贸市场

并且,通过这种在产品、服务、场景等方面的差异化创新,市场能够避免陷入单纯的价格竞争中。消费者不再只因为价格低廉而选择市场,而是因为市场的独特性和多样性,形成对市场的认可与偏好。

5. 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

健康的市场生态:如果农贸市场能够通过提高服务质量、丰富品类、创造良好的消费体验,消费者不仅仅看重价格,还会重视品牌和品质。这种健康的市场生态有助于避免过度依赖价格战,商户能更专注于提高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,从而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。

避免恶性竞争:通过强化市场的综合优势(如服务、品类、业态、购物体验等),商户与市场的关系不仅仅建立在价格上,而是建立在消费者对综合价值的认可上,能够有效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内卷问题。

· · · · · ·

农贸市场的竞争正在加剧,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走向衰落。农贸市场的“卷”带来了行业的升级,但也带来了阵痛。如何在效率提升和公平竞争之间找到平衡,才是关键。真正贴近经营户和消费者利益,为其打造良好实用的市场环境,商户和顾客就会用实际行动维护市场氛围。市场的竞争从来都不怕“卷”,怕的是无效内卷和恶性竞争,只有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寻求差异化,稳住生态,才能在这场博弈中生存下来。

注: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联系

· END ·